![](/__local/C/C2/CF/1D7E671F4235515104812438CA1_2D5CE553_55243.png)
2023年首届苏港澳高校遥感制图分析与学术能力竞赛
参赛项目公布
为了深化苏港澳高校的交流合作,提升三地高校学生的遥感应用技能,在江苏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联合指导下,由中国矿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组织的“2023年首届苏港澳高校遥感制图分析与学术能力竞赛”于2023年6月启动,竞赛主题为“巡天遥瞰、美丽中国”。赛事报名于2023年6月25日截止,经组委会初步审查,现公布参赛项目,公示时间为7月3日—7月5日。如有疑问请与郝明老师联系,电话15062100497,邮箱sgarse@163.com。
一、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江苏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
主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
承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苏港澳遥感与环境专业联盟委员会
支持单位: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二、赛题设置与参赛形式:
遥感制图分析赛道(本科生):以遥感影像或产品数据的制图和分析为主,围绕长时序遥感、高空间分辨率遥感、高光谱遥感、SAR遥感及其在城市、水利水文、矿业、大气环境、湿地等领域的应用进行选题,着重作品的美观性、科普性。小组形式参赛,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题目。线上评审阶段提交图件与相应文字说明,线下会评增加评审问答环节。
遥感学术能力赛道(研究生):围绕研究生的最新科研进展选题,可以是新方法(技术、算法)、产品数据、科学发现等。个人形式参赛,由研究生和导师共同商定题目。线上评审阶段提交3分钟时长的录制视频;线下会评每人30分钟时长与评审以PPT形式问答互动,参照PICO(Presenting Interactive COntent)形式。
说 明:所呈交的参赛作品,不得抄袭或借用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内容。
三、奖励设置
本此大赛设置特等奖(不超过总参赛作品的10%)、一等奖(不超过总参赛作品的20%)、二等奖(不超过总参赛作品的30%),为特等奖及一等奖获奖团队或个人的指导老师设置优秀指导教师奖,颁发证书。
四、评审规则
本次大赛分为线上评审和线下会评两个环节。线上评审专家为苏港澳高校遥感与环境专业联盟委员会委员,按照评审成绩排名的前60%进入线下会评。线下会评专家为遥感领域知名专家。
遥感制图分析赛道(本科生)评审依据:制图规范性和美观度、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遥感学术能力赛道(研究生)评审依据:选题的意义、学术成果的价值和新颖性
五、时间节点
2023年10月10日:作品提交截止,发送至苏港澳遥感与环境专业联盟秘书处邮箱sgarse@163.com
2023年10月11日-20日:线上评审
2023年10月底11月初:线下会评及颁奖(南京、徐州)
六、组委会联系人:郝 明,苏港澳遥感与环境专业联盟秘书长,15062100497
本科生赛道:
序号 |
参赛单位 |
参赛学生 |
指导教师 |
参赛题目 |
1 |
河海大学 |
胡柯彦、方予恬、周子煜 |
薛朝辉 |
青藏高原土壤水分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
2 |
河海大学 |
郑雨沙、季洪壮、吕如诗 |
薛朝辉 |
长江三角洲城市用地时空变化及分析 |
3 |
河海大学 |
刘小婷、程林森、张宇星、程立杰 |
潘鑫 |
一带一路沿线亚洲国家旱情时空分析变化研究 |
4 |
河海大学 |
莫遥光、徐睿、李云飞 |
徐南 |
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水位-水储量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
5 |
河海大学 |
王镆汗、游俊豪、陈革西 |
徐南 |
中国沙滩海岸线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
6 |
河海大学 |
郭庆、李成祥 |
徐佳 |
筏影飘摇,星眸探海: 基于多源SAR影像的近海浮筏养殖动态变化分析 |
7 |
江苏师范大学 |
张仲英、王淳、司义洋、乔贝尔 |
刘文宋 |
基于PolSAR影像的农业洪涝灾害监测 |
8 |
江苏师范大学 |
刘颖、霍鑫、董思嘉 |
李英杰 |
基于遥感大数据的苏港澳地区环境空气质量长时间序列制图与分析 |
9 |
江苏师范大学 |
杨乐言、王欣怡、陆樊 |
麻庆苗 |
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自然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制图 |
10 |
南京大学 |
王欣雅 |
占文凤 |
植被覆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
11 |
南京工业大学 |
尚琦 |
施歌 |
千年奔流——大运河环境景观演变分析 |
12 |
南京工业大学 |
刘双兵,刘科航 |
施歌 |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
13 |
南京工业大学 |
赵汝奇、练雨辰、吴雨恒、夏艳榕 |
庄齐枫 |
长江禁渔政策对中下游沿江生态环境影响遥感分析 |
14 |
南京工业大学 |
陈令坤、高彤 |
庄齐枫 |
淮河流域农田湿渍害遥感分析 |
15 |
南京师范大学 |
范昕怡、陈奕蕾、张西南、杨帆 |
张君 |
基于Grace的华北平原地下水储量评估 |
16 |
南京师范大学 |
谢兆起、李坤阳 |
吕恒 |
中国典型湖泊水华爆发时空变化特征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
17 |
南京师范大学 |
王慕凡、胡政、陈麓名 |
吕恒 |
基于遥感技术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对黄河中段悬浮泥沙含量变化影响研究 |
18 |
南京师范大学 |
陈少洋、纪端阳、孙晨玥 |
杨沛琦 |
华北平原农作物物候特征及其气候响应规律 |
19 |
南京师范大学 |
张诗娴、甄圣媛 |
南卓铜 |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青藏高原地面冻结指数时空变化研究 |
2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张曈、朱琳、李召臣 |
陈健 |
长江流域CO2浓度反演与制图 |
2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李思源、潘子永、秦嘉凯 |
陈健 |
基于Landsat 的城市局地大气污染分区分析 |
2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丁文敏、吉诗敏、印先竑 |
祝善友 |
植被覆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
2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张楚晗、李乐、庄宇捷 |
罗海滨 |
基于SBAS-POT技术的沙丘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
24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陈禹汗、颜雨晴 |
严清赟 |
联合多源图像高度估计和单一建筑物提取方法与分析 |
25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王戴乐、罗飞扬 |
严清赟 |
CYGNSS信号对降水的时空响应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
26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郭庭瑞、高可攀 |
徐永明 |
“夜象万千寻星处”——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全国观星地图 |
2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景海波、周美琦、朱倩琳 |
徐永明 |
基于GoogleEarthEngine云平台的东北三省植被碳汇研究 |
28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宋航、李志华、刘一 |
胡婷 |
多云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密集时序监测方法研究 |
29 |
苏州科技大学 |
刘菲琳、靖蕾 |
卢霞 |
基于GIS和随机森林的江苏滨海鸻鹬类生境的影响分析 |
30 |
苏州科技大学 |
谈树展、胡炘垚 |
卢霞 |
胶辽半岛潮滩海岸“退池还海”区域冲淤动态研究 |
31 |
苏州科技大学 |
李欣蔚、李雨彤 |
卢霞 |
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土壤碳储量的遥感反演研究 |
32 |
苏州科技大学 |
张喆聚、陈昊、孙通、汤婉秋、尹言舒 |
卢霞 |
基于盐城滨海湿地的珍惜鸟类保护系统 |
33 |
苏州科技大学 |
陶婧熙、杭笑眉 |
卢霞 |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滨海湿地生态质量变化及评价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例 |
34 |
苏州科技大学 |
郭勇柏 |
卢学鹤 |
地表城市热岛强度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
35 |
香港理工大学 |
苏益鑫 |
史国强 |
现代中国大气污染物分布与变化 |
36 |
香港理工大学 |
韩佳芮、刘明真 |
陈斯 |
红磡居民步行五分钟内周围绿地公园广场覆盖程度 |
37 |
香港理工大学 |
余启谦 |
史国强 |
林忆年—透过遥感测量忆起树林多年的变化 |
38 |
香港理工大学 |
張棨然 |
陈斯 |
通过无人机技术探索发展中国家的村庄发展 |
39 |
中国矿业大学 |
汤迅、黄业龙、栾明翰 |
秦凯 |
天眼洞察:卫星遥感助力矿区固体废物调查 |
40 |
中国矿业大学 |
张谙璨、杨孟凯、卫秉魁、付思乐 |
秦凯 |
基于对流层NO2遥感数据的长三角城市“活力”制图 |
41 |
中国矿业大学 |
徐晓艺、胡战杰 |
陈宇 |
毛乌素沙漠植被覆盖遥感动态监测—鉴证“千年沙海变绿洲” |
42 |
中国矿业大学 |
郭竣铭、郭议泽、王雨涵 |
时洪涛 |
高分辨率SAR黄淮海平原农业区土壤水分反演与数据产品制图 |
43 |
中国矿业大学 |
刘子蓉、李宇轩、陈樟杰 |
赵金奇 |
应急救援、卫星先行:可穿透多星联合洪涝智能监测及分析 |
44 |
中国矿业大学 |
孙玮苧、陈志盛 |
赵金奇 |
天眼巡查、明察秋毫:针对“非农非粮”多源卫星巡检及分析 |
45 |
中国矿业大学 |
舒菲娅、曹婧淼 |
赵金奇 |
太空视角下多源卫星传感器煤炭采空区生态修复演化监测及分析 |
46 |
中国矿业大学 |
李凯旋、蔡汉林、蒋文泷 |
杨永均 |
遥瞰美丽江苏矿山蝶变 |
47 |
中国矿业大学 |
庞思怡、鲍翀、李成敏 |
凌肖露 |
环青海湖地区湿地植被遥感 |
48 |
中国矿业大学 |
宿熙苒、李若然 |
陈宇 |
大湾区长时序LUCC制图与分析 |
49 |
中国矿业大学 |
王智博、刘俊伟 |
郝明 |
基于长时序遥感的城镇制图与分析 |
50 |
中国矿业大学 |
刘涛、邓力恺 |
周熙然 |
城市三生空间遨游:多模态对地观测数据融合的城市“三生空间”视觉感知定位 |
51 |
中国矿业大学 |
李康寿、杨木森 |
周熙然 |
国土空间底座放大镜:精细国土地表资源地貌形态感知与认知 |
52 |
中国矿业大学 |
赵凯荀、朱鹏宇 |
徐嘉兴 |
神眼妙“蒜”——邳州大蒜作物多源遥感制图与分析 |
研究生赛道参赛项目:
序号 |
参赛单位 |
参赛学生 |
指导教师 |
参赛题目 |
1 |
河海大学 |
贾玉坤 |
薛朝辉 |
基于空间自适应边缘感知深度可分离残差网络的光伏用地遥感语义分割研究 |
2 |
江苏师范大学 |
姜春冉、邱俊龙、关加强、梁鑫 |
刘伟 |
基于深度学习的农林作物精准识别 |
3 |
江苏师范大学 |
伍嘉林、章回、牛豪、金文昭 |
刘伟 |
基于深度学习的耕地非粮化监测系统 |
4 |
南京大学 |
吴美玲 |
马宗伟 |
基于机器学习和遥感数据的生态系统碳汇时空分布制图 |
5 |
南京工业大学 |
江明谕、朱星宇 |
邵华 |
基于多源数据的长三角典型城市绿地暴露水平测度 |
6 |
南京工业大学 |
张文杰、孙涛 |
庄齐枫 |
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国陆表多尺度降水量产品研发 |
7 |
南京师范大学 |
周维、田镇朋 |
马勤 |
“千里江山,红橙黄绿正当时” 长三角与珠三角物候与气候的遥感观 |
8 |
南京师范大学 |
刘凯丰 |
李杨 |
长三角典型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研究与制图 |
9 |
南京师范大学 |
蔡园祥 |
刘杨晓月 |
基于多源数据的江苏省干旱时空演化格局遥感制图 |
10 |
南京师范大学 |
袁敬毅、黄珂凝 |
马勤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区植被多尺度三维遥感建模 |
11 |
南京师范大学 |
王夏、韩大磊 |
刘婧 |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的开放DEM产品改进 |
12 |
南京师范大学 |
牟婷婷、杨宇馨 |
张东 |
基于葵花气象卫星的海上风场信息遥感提取——以中国近海为例 |
13 |
南京师范大学 |
王瑾玥、刘思娅 |
刘婧 |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光伏面板遥感识别 |
14 |
南京师范大学 |
侯非凡 |
张东 |
淤泥质海岸潮间带光滩沉积物碳储量遥感估算研究 |
15 |
南京师范大学 |
徐雪莲、吴涵 |
张东 |
基于机器学习的浅海水下地形遥感反演研究 |
16 |
南京师范大学 |
李建忠 |
李云梅 |
基于多源卫星水体悬浮物长时间序列监测及其驱动机制 |
17 |
南京师范大学 |
顾容 |
张东 |
基于GEE的滨海盐沼湿地精细化遥感分类研究——以江苏中部海岸为例 |
18 |
南京师范大学 |
张润飞、郭庭瑞、艾晓雨 |
杨沛琦 |
基于多个植被指数合成的叶片叶绿素含量遥感估算研究 |
19 |
南京师范大学 |
郭庭瑞、张润飞、艾晓雨 |
杨沛琦 |
基于大气层顶多传感器观测并考虑时间序列自相关性的植被参数反演 |
20 |
南京师范大学 |
艾晓雨、郭庭瑞、张润飞 |
杨沛琦 |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后土地的植被承载力的预测 |
21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代园园 |
龚绍琦 |
粤港澳大湾区大气PM2.5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 |
22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甄寅卿 |
严清赟 |
融合气象因素的GNSS-R蓝藻水华检测 |
23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刘京雷 |
周维勋 |
基于无监督的城市防尘网覆盖识别与制图 |
24 |
香港城市大学 |
刘栋玮 |
陆毅 |
基于计算机视觉与街景的树库的建立及其应用 |
25 |
香港城市大学 |
姜宇逍 |
陆毅 |
基于腾讯LBS数据的北京通勤圈城市活力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
26 |
香港城市大学 |
吴雪颖 |
陆毅 |
后疫情时代的公园使用种族不平等问题研究 |
27 |
香港理工大学 |
廖萱 |
黄文声 |
基于数据与模型双驱动的城市屋顶太阳能潜力估算 |
28 |
香港理工大学 |
许帆 |
黄文声 |
基于多尺度上下文注意力网络的城市立面材料识别 |
29 |
中国矿业大学 |
索之辉、李倩、田小龙 |
陈宇 |
时序温度异常与形变联合约束下的火区识别方法 |
30 |
中国矿业大学 |
丁凯文、陈鑫垄 |
陈宇 |
基于三层集成学习的煤火区多源遥感识别方法 |
31 |
中国矿业大学 |
曹卫云、王帅 |
陈宇 |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和深度学习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与生态评估 |